【舊傷-第一篇】
「醫師說我這是舊傷引起的,真的嗎?」
時常檢查出疼痛患者卡住的地方是舊傷,譬如:
六年前的跌倒造成尺骨脫臼,與今年的膏肓疼痛有關;或是十年前的腳踝嚴重扭傷,雖然後來慢慢改善,但卻被我告知與今日的下背疼痛有關。
但我相信許多人若非一頭霧水,也是將信將疑,我想分享一下對「舊傷」這個名詞的看法。
重點先行,我個人認為疼痛與以下三個面向有關:
一、結構穩定度。
二、肌肉量與強度。
三、氣血(能量)的量與流暢度。
下文依序說明。
舊傷,一直是模糊且容易被濫用的概念,而且有許多爭議,比如:
爭議一:為何A處的舊傷,會導致距離這麼遠的B疼痛?
爭議二:如果A與B真的有關聯,為何要在A受傷後,隔了一段時間B才發生疼痛?
關於爭議一,疼痛界有個觀念叫 #代償。
代償的意思是「互相cover」,類似辦公室裡同事之間說的「我外出找一下客戶,你幫我cover一下。」身體像一個企業,各器官組織類似部門或員工,整體目的是讓公司繼續運作。
如同一個企業不會因為某個員工請假而停擺,身體在A受傷生病的當下,就會決定好代償的部位B;接下來B的工作負擔變大,並且會開始「scheulde / 安排」扭曲狀態的發生,因為這原本不是B份內的工作所以若A沒有順利歸隊,B的疼痛產生,也是指日可待。
以上就是爭議一講的 #代償。身體比我們想像的還強韌,如果哪天某個部分受傷了,為了整體的運作,身體會指派其他部分「cover」。A找B代償,B也會找C等…甚至會從肌骨筋膜跨度到內臟;所以越久的傷,治療難度越大。
關於爭議二,為何要經過一段時間,才發生B疼痛?延伸上面的範例:
若A順利歸隊當然沒問題;但如果沒有歸隊,那B肯定會累壞,成為下一個發病的地方,而B要被操壞通常也要一段時間。
綜合我醫病的經驗與知識,總結出上述提到的三個與疼痛的發生有關的面向:
一、結構穩定度。
二、肌肉量與強度。
三、氣血(能量)的量與流暢度。
這三個面向,可以想像出各自量化的分數;如果這三者產生的總分,下降到低於及格的數值,或某一項的絕對分數太低,疼痛就會發生。
而每一面向通常都不是獨立的,常常互相影響;比如肌肉練強了,結構穩定度也可能因此改善;氣血充足,肌肉的強度才能恢復。
譬如腳踝扭傷,結構穩定度的分數就會下降太多,產生疼痛;肌少症的人也容易產生不明確原因的疼痛,且受傷不容易改善。
中醫範疇上,氣血虛弱或有邪氣干擾的人容易疼痛,且做運動或物理治療不容易改善,也容易肌少或結構不穩定。
<舊傷第二篇>會更詳細和大家分享,我對於結構穩定度、肌肉量與強度、氣血(能量)的量與流暢度的觀點。
--------
●YouTube快速訂閱:
https://reurl.cc/r8g9Nb
●IG快速追蹤:
https://www.instagram.com/amin_shih
●生氣茶看這裡:
https://www.champbio-tw.com/
#中醫 #外科 #養身 #養生活
#結構治療 #臉鍼醫美 #美顏針
#中西醫師黃獻銘
#黃獻銘 #阿銘師鍼還傳